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雪域蓮音

生命旅途中,人們难免会自問:來到世間走这么一遭,究竟為了什么?真正的自己又在哪里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佛教医学中的“金针拨障术”  

2015-11-18 13:28:49|  分类: 海潮音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佛教医学中的“金针拨障术”杨在钧
佛教医学中的“金针拨障术” - 雪域莲音 - 雪域蓮音
 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 佛教于西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后,许多印度僧人纷纷来华,他们即传教又行医,既是佛理精通的高僧,亦是精通医术的医僧。“金篦术”就是医僧从印度带来,并为中国医学界接受并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,形成了中医独特的“金针拨障术”。历史上印度的眼科是很发达的。《大般涅架经》卷八《如来性品》记载:百盲人为治目故,造诣良医,是时,良医即以金篦术决其角膜。“龙树菩萨眼科专著《龙树眼论》、《龙木论》、《眼科龙木论》被译成中文。

      刘禹锡与佛教结缘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一婆罗门僧治好了他的眼疾。他的《赠眼医婆罗门僧》写道:

  三秋伤望远,终日泣途穷。两目今先暗,中年似老翁。
  看朱渐成碧,羞日不见风。师有金篦术,如何为发蒙?

  诗中说他中年时就患了眼疾,给他治疗眼疾的婆罗门僧人即印度医僧。这位眼医用的是“金篦术”即是“金针拨内障术”,看来刘公的眼疾是白内障。

  唐王焘《外台秘要》对白内障各期症状都作了简要的描述,并引用了齐州陇上谢道人撰《天竺经眼论》:“眼无所因起,忽然膜膜,不痛不痒,渐渐不明:久历年岁,遂致失明。……此宜用金篦术,一针之后,豁若开云而见白日。”金针拨障术在唐代已很盛行,著名诗人白居易四十多岁时白内障亦是金篦术治好的。他在诗中写道;“案上漫铺龙树论,合中虚贮决明丸。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

 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出,他患白内障是在中年,当是在朗州。此后未发现他再患眼疾的记载。说明印度医僧的医术高明,一针拔除迷雾,使他重见光明。医僧与他结下的佛缘,更坚定了他学佛的信心,从而用佛法统帅自己的言行。至今仍广为传播,并且刊入中学课本的《陋室铭》,是刘禹锡一篇颇具艺术特色且具禅趣的杰作。

  文章开头两句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意在引出“斯起陋室,唯吾德馨”一句,
以揭示全篇主旨。接下便描述了所居陋室的清幽宁静,和他的清高自得的日常生活,具体地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、闲居静室的怡然自乐的情趣。最后写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”两句,是借诸葛亮和杨雄所居的草舍来自赞陋室,流露了孤芳自赏的深意。文末一笔,借孔子的话,照应题目和文章入笔之处,意在表明居室虽陋,然而有“唯吾德馨”的君子居之,又有什么可鄙陋的呢?这样,全篇都在“陋室”二字落笔,而中心却在抒发作者志行高洁、安贫乐道的志趣,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超尘脱俗的士大夫的雅兴。铭文中的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人帘青”将简陋的居室点染成清幽的意境,这与“青青翠竹,尽是真如;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(《祖堂集·慧忠国师》)的境界何其相似!此种境界“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,非诸凡小而能信受。皆与大乘了义经合。”(《仝前》)

  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”、“法为因缘立,心从次第修。中霄问真偈,有住是吾忧。”从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及《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》中可以得知他对佛经特别是对《金刚经》是有过研习的。“有住”语出《金刚经》,经云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”住,即执着,贪着意。刘诗“有住是吾忧”,即执着于世俗有形的事相就是一种烦恼,就是一种忧患。他在《送僧元嵩之南游》诗引言中亦有“繇是在席砚者多旁行四句之书”的句子。“四句之书”亦是指《金刚经》。如果刘禹锡未能深谙佛理,恐难写出如此上妙之作。



佛教医学中的“金针拨障术” - 雪域莲音 - 雪域蓮音

 来源网路《正法眼》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82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