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移掉“我”
哪种人最容易着魔?傲慢的人容易着魔,傲慢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傲慢的资本,有两类,一类人,有学问,有财富,有地位,有名望,这都是傲慢的资本;还有一类,不懂佛法,愚痴的人也会起傲慢。不学佛法样样无知,容易搞错事情,明明这样做是不对的,他不知道,只知道凭好心,“我想的没错”,像这样能断烦恼吗?没有智慧,就会保留烦恼,当然容易产生傲慢。比不上人家,来一个反作用,叫妒忌,一妒忌,总是把别人贬低,有句话:“这有什么了不起?如果这件事我来做,我会比他做得更好!”这就是妒忌,就是傲慢,其实他是看人挑担不吃力。没有尝过莲子心的人,他不知道莲子的心是苦的,这种也叫逆反心理。
为了保护一个“我”,会出现强硬态度
等到逆反心理一来,非但不接受,而且会变本加厉,种种做法都为了达到一个目的,就是保护自己,保护一个“我”,我的利益、我的名望、我的地位、我的知见。同时还会出现语言态度的强硬。
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
女同志应该是温柔的个性,有时胳膊伸出来也会像练过少林拳那样硬!从前上海乘公交车很挤,当我被挤进去时,旁边有一个真的像个铁棍那样把我挡住,我一看是女的,口里说:里边有小孩!(众笑)那是妈在保护孩子,而你呢?你保护一个“我”。
缺乏母爱,会致成心理病态
我年轻时,有个女青年特地请我给她个别治疗,其实我是集体治疗。她说得挺可怜,我就接受她要求。她一坐在人的旁边,就会紧张得发抖,她有什么特性?她说:“别人一个人会感到寂寞,叫我一个人在宿舍里,十天都不感到寂寞。”我给她做心理分析,花了很长时间,从她写的病史中找出她病的根源是缺乏母爱。所以心理力量不足,因为她母亲在战争年代在前线牺牲了。
众生即父母,人间充满母爱
上面只是举了个病例,对於缺乏爱的人,修行人也可以从后天补上啊,佛说众生皆父母,信佛的人到处都有父母,你可以从这里边吸取广大的爱。说他们又不给我,有时给你了,你不要嘛,你像木头一样。比如说,你来了,同学帮你把床铺好,你小时候谁给你铺床?妈给你铺床啦,这不是母爱吗?你生病了有人关心你,这不是母爱吗?有人陪你去看病,路上还保护你,照顾你,那不是母爱吗?你没有悟到呀!“众生皆父母”,父母就是众生,众生就是父母,讲也讲了,听也听了,就是不修,你不修咋成就呢?一只钟表停了,你不修咋会走啊,要修啊!
母爱的伟大,在于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
刚才的启发和举的例子,都是在说明自我中心,只对自己发生兴趣。母爱的伟大,在于她对儿子发生兴趣,她对自己不发生兴趣。哪怕她平时对别人不发生兴趣,对自己发生兴趣,但是她在自己孩子面前,她会做到对自己不发生兴趣,对自己的孩子,尤其是很小的孩子,照顾体贴无微不至!哪怕自己年纪轻轻,蓬着头,缩着腰,脏得不像一个人,她也不管,一心为了孩子,所以说母爱伟大,因为她爱孩子。
妈妈照顾了孩子,忘掉了自己
母亲肚子疼,听到孩子哭声,母亲会不顾自己的肚子痛,马上过去问:“你怎么啦,你怎么啦?”孩子还不会讲话,只知道哭,母亲给他揉肚子,“你是不是肚子疼啊?妈给你揉揉啊。”结果她把自己肚子疼忘记了,自己肚子反而不疼了。
菩萨会把对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众生身上去
菩萨爱众生希望众生幸福,没有痛苦,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,菩萨关心众生的痛苦,会忘掉自己的痛苦。在心理学上讲,这叫注意力的转移,从自己转到众生身上去,好比妈从自己转到孩子身上去。
要转移对病的注意力,劳动有好处
女众班过去有个同学,因病而表现出自我中心很严重,在我面前种种诉苦,其实像她这种病我是老资格了。我年轻时所得的神经衰弱年代可长啦,所以我总是劝她:“神经衰弱是心理上的障碍,不会有危险性的。”她偏要人家承认她、同情她,再三跟她说:“不要多想自己,多参加劳动会有好处,要转移注意力。”她听不进去,拔不出来。
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
所以我们要改变,不要只对自己发生兴趣。周围都是亲人,要对周围的人都发生兴趣,也就是说注意力不要光停留在自己身上,要发放到周围去,要这么做才能转变自我中心。具体来说,你们从各地来到这里,形成了一个大家庭,就不要以自己为中心,要以集体为中心,要看成我是集体中一分子,集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,要像关心自己那样去关心集体,关心周围的人。
要别人了解你,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
不论向外转向内转,转来转去都在自我中心里转,没有跳出自我中心,看问题全是以我为中心去看问题。什么叫向外转?看到别人也会转向自己,两人发生矛盾,你不说话还算有修养。不是叫你不说话,先听听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,可不可以参考。可是一般人不是这样,马上的反应就是:“你不理解我!”还是一个“我”。“你”在外面,“不理解我”转到“我”这儿来,要求人家必须理解“我”,那你为什么不理解别人呢?
来源网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