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雪域蓮音

生命旅途中,人們难免会自問:來到世間走这么一遭,究竟為了什么?真正的自己又在哪里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童年杂忆“学前教育”  

2017-03-29 17:59:32|  分类: 传家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童年杂忆“学前教育” - 雪域莲音 - 雪域蓮音
 






 
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起的农村,能做到适龄入学已大为不易,还谈什么学前教育?连“学前教育”这个话,都闻所未闻。但是,如果把“学前教育”作广义的理解,把它看成是小孩在入学发蒙之前,在“集体无意识”的状态下所受到的指教、训练、熏陶、濡染,那么,这种不自觉、不经意的“学前教育”还是存在的。回忆我所受到的这种“学前教育”,归纳起来,大概有伦理教训、行为训练、自然陶冶、习俗濡染等几个方面。


伦理教训
 
在解放前的农村,经数千年的积淀,儒家的思想观念、伦理道德,已深入到人们的骨髓,化作了“集体无意识”。大人不自觉地向我们灌输的,就是这种作为立身行事之本的传统道德观念。这种灌输,不是像安排课程那样有计划有步骤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,碰到什么就讲什么,没有固定的主题。虽然就事论事,点点滴滴,但是时日既久,却能收到潜移默化、滴水穿石的功效。

我小时所受的伦理教育,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:

尽忠尽孝。儒家所倡导的忠孝仁义是最重要的道德观念,小孩从懂事开始,就在无形中不断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。家里中堂上供着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,每天都在向我们昭示传统的道德;岳飞之忠、董永之孝、关公之义,为我们提供了传统道德的样板;村中某人因为忤逆而受到宗族严惩,又成为我们唾弃的反面教员;父亲“割股疗亲”的行为,更使我对“孝”有了具体而亲切的认识。点点滴滴的教育,使我们模模糊糊意识到,为国家尽忠,对父母尽孝,是做人的根本。

爱惜粮食。父母一生勤俭,也十分重视对子女进行勤俭的教育。这种教育首先从爱惜粮食开始。吃饭的时候,决不允许我们撒一粒饭,有时把饭粒掉到了地上,也要勒令捡起来吃掉。父母并没有对我们讲多少高深的道理,常用来教训我们的一句话是:“糟蹋粮食遭雷打!”对粮食要爱惜,对其他东西也不能随意糟蹋。这种童年的教育以及后来三十多年的艰苦生活,使我养成了节俭、不乱花钱的习性,对于暴殄天物的行为总是痛心疾首,深恶痛绝。后来生活好了我带着年轻同事出差,进餐时,不但要求大家不要剩饭剩菜,连最后的菜汁也要求拌饭吃掉,这种做法,曾令一位同我们一起进餐的客人捧腹,也令餐馆服务员瞠目。

敬惜字纸。小时候,我们被教育不要乱扔写过字或印有文字的纸张,更不能随意践踏。如果不小心踩了字纸,就要把它捡起来放在自己的头顶上顶一顶,表示赔罪,然后恭恭敬敬地叠好收起,待以后焚化。对字纸的敬惜,所体现的是对文字的崇拜,对知识的崇拜,对文明的崇拜,这对我人生的影响,也是很深远的。

诚实无欺。这方面的教育是从不准说谎开始的,说谎会受到严厉的斥责甚至鞭打,诚实则会受到肯定或表彰。父亲做生意之所以客源好,就因为他诚信无欺。这方面给我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。我这一生都以不说假话要求自己,把“办不到的事不要轻易答应,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办到”作为自己的处世准则。我这一生不会胡编乱造,在特殊情况下,不得不说违心的话,不得不作违心的事,不仅不自然,而且很痛苦。这种性格的养成,就源于幼时的“童子功”。在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,不说假话会吃亏,但能心安,不会使自己的灵魂受到鞭打和煎熬。

敬祖睦族。解放前的农村,宗法观念浓厚,敬祖睦族是其重要内容。父亲不信宗教,不讲鬼神,但对敬祖却特别虔诚。每当敬祖的时候,都穿戴整齐,神情肃穆,点烛燃香,三拜九叩,一丝不苟。我们肃立一旁,感受着那股庄严肃穆的气氛,感受着父亲发自内心的对于祖先的怀念,一种深沉的崇高的神圣的感情油然而生。每年清明节,阖族男丁都要集合起来,给本房的祖先扫墓,然后在一起聚餐,那时节,一族人显得格外亲热。这种对于亲情的依恋,也是深入骨髓的。

善恶报应。我们从小就被告知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无论行善作恶,早晚都是会有报应的。做好事,叫做“积德”,“积阴功”,不仅本身会得好报,而且会福延子孙。做坏事,叫“缺德”,会“折阳寿”,来生会变畜生。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庄稼人,喂了一头水牛,一天,这头牛突然跪在他的面前,流着眼泪,叫声凄惨。后来做了一个梦,才知道这头牛是同村一个曾向他放债的人死后投胎的。这个庄稼人在还债时,把借条胡乱处理了一下,被那放债人捡起,又来要了一次债。因为有借条为据,庄稼人百口难辩,吃了一个哑巴亏。但是,恶有恶报,债主不久死了,投胎到庄稼人牛圈里,成了一头牛,这头牛是来给庄稼人还债的。这个故事告诉人们,善恶必有报,因果绝不爽。长大以后,我已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法,善恶报应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,化为敬畏之心,时时约束自己,只做善事,不做恶事。

不做亏心事。“为人不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心不惊。”这是母亲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为人处事要讲良心,不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。虽然良心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但是所作所为是否合乎良心,静夜扪心自问,是很清楚的。只有不做亏心事,才能使良心得安。还有一句俗谚也是父母常常用来教训我们的: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不要以为偷偷做的坏事,别人会不知道,纸是包不住火的,脓包总有穿脓的一天。所以,无论明里暗里,无论旁人知道不知道,都不能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。后来学习传统文化,才知道这叫做“慎独”。

同情弱者。这一点受母亲的影响很深。大概父母在年轻时经受的艰难困苦和世态炎凉太多了,使他们对于弱者的处境有着切身的体会,所以很自然地对弱者怀有很强的同情心,怜悯心,恻隐心。父亲创业维艰,生性节俭,但并不吝于施舍;母亲更是为人大方,对于乞讨者,对于贫困人家,总是慷慨地施以援手,被乡亲们视为热心快肠、乐善好施的善人。这对我的影响也很深,在我当老师后,对于农村来的家境贫寒的学生,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,除了生活上的关注之外,更多地是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努力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,抬起头来做人。学生毕业多年之后,对此还感念不已。

以上这些道德观念的灌输,并非空洞的说教,而是采用“情境教育”的方式,就事论事,耳提面命。

除了灌输传统的道德观念外,还重视言语行为的训练。训练的内容主要着眼于礼节修养,人际交往。如:“吃不言,睡不语”,“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”,“说话不能没大没小”,“跟长辈讲话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能‘你’呀‘你’的”,“说话不能点自己的鼻子”,“说话不能带‘渣子’”,“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”,“在长辈面前不能翘二郎腿”,“给长辈递东西或从长辈手里接东西要用双手”,“对长辈要主动让座”,“坐席不能张着双肘”,“吃饭时不能把碗筷弄得丁当响”,“筷子不能在菜碗里翻来翻去”……违背了这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,会被人嗤之以鼻,被骂为“不懂礼”“没有家教”“有人生没人养”,累及父母背上骂名。

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和训练,是人一生立身处世的根基,我由此受益匪浅。我之所以有一定的道德自律的能力,就与童年的这种经历分不开。



文/李全修


童年杂忆“学前教育” - 雪域莲音 - 雪域蓮音
 
来源网路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43)| 评论(1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